豪赌下个风口,内蒙猛踩“氢门”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赖镇桃 鄂尔多斯报道
每每提及氢能汽车,人们总会想起丰田“磨刀”数十年最终输给锂电的故事。但是,氢能的路线真的走不通?
至少,在大功耗、高碳排的卡车领域,氢能似乎是下一个风口。对比传统柴油、纯电卡车,氢能的优势是加氢速度快、低温损耗小、动力强、碳排少等,所以现在部分港口、矿区内的大货车,还有一些城市里的公交车、环卫车,已经用上了氢能。
但是,正如丰田当年一直没能走出氢能商业化的困局,氢能汽车要大规模推广,面临的瓶颈也很明显——制氢、运氢贵,氢能汽车造价高,同时还高度依赖加氢配套,毕竟充电桩可以做到“一户一桩”,但加氢站建设复杂、重资产投入高昂。于是,氢能汽车就很容易陷入一个无解的循环:用车成本高,加氢配套跟不上,没有消费者愿意买单。氢能产业链上的企业又因为市场有限,难以实现规模化来降本,也不敢大规模建设制氢、加氢设施。配套跟不上,消费者便更不愿意买单。
这个“死结”何解?在市场化初期,政策也就成为关键——用补贴鼓励市场购买,用财政引导氢能企业该建的建、该研发的研发。在此之外,不同城市的区位禀赋也很重要。